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
华东五校中,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,一直让人难以选择。

因为如果你想学文科,你会选南大或者复旦。

想学理科,便会选择中科大。

想学医学,你会选择复旦或者上交。

而工科,浙大和上交都很有实力,浙大工科实力稍强,但地理位置稍差。

两所学校的王牌专业,重合度也比较高,例如机械、计算机、控制、动力工程等。

虽然说从学科评估来说,浙大的学科实力稍强,但上交凭借城市优势,将来就业质量会不会高于浙大呢?

毕竟上交在上海市的统治力相当于清北,浙大去了上海市,影响力肯定不如它。

而且对于考生来说,上交和浙大同属华五,档次一样,而上交地理位置更优,因此录取分数更高一些。

当然,浙大并非没有自己的绝活,它开设了图灵班,培养计算机领域的天才,全国只有“清北浙”开设,每年为它吸引了一大批高分考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11月份,华中科大也宣布设立图灵班,今年首次招生。

那么,放弃浙江大学,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的那些人,后悔了吗?

一种观点认为“

2021年从交大机动学院毕业 。

交大主打的是工科强, 所以2017年填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工科平台的大类招生 (不过后来发现真的不喜欢理工科,尤其是电院开的课真的门门让我窒息)

1 )学校上下对教学质量比较重视:

本科期间真的遇到了一些认真负责、让我记忆深刻的老师,包括一些一直到期末我都不知道在学什么的课,但我还是知道这个老师已经尽全力了,真的会让人感动。

答疑和教学甚至划重点都用心,完全没有那种“你已经是交大的学生了,你就该自学”的那种架子,反倒是对大小的疑问平等的尊重

当然也有遇到过一学期缺勤好几次的老师(临时让自己的研究生or博士生来代课),但我在期末后向学校教务处投诉,教务处在一个假期的时间就对举报做了处理并且回复了我邮件(在我匿名举报的情况下,过程中没有再向我追问,仅仅在处理后提醒我下次投诉需要实名),不过本科的时候,选课前都会认真研读以往学长学姐对老师的评价,这个真的很重要。

所以可能真的刚好选到了善良的老师,也有遇到过ppt朗诵大师,所以如果其他同学有不好的体验,应该也很正常吧。

2 )专业课对我来说门门难:

课程体系庞杂,上了很多感觉没用的课,也可能只是对我这种门外汉无用。

考研的那个学期学院排了不少课,院领导表达的观点是“考研是你们自己的安排,与学院无关”,不过老师和没有考研的组员都会体谅考研人

3 )班主任/辅导员/毕业设计的导师很善良。

四年换过两届班主任,班级其实很少集体事务,但是遇到的两任班主任觉得做的都恰到好处,需要的场合准时出席,不讲官话 明显能感觉到想节约彼此时间的那种感觉。

大三要跨专业报夏令营的时候,需要两位以上老师的推荐信,恰好联系了两个班主任,都很效率帮我出具了推荐信 已经卸任的班主任要了我的电话和我沟通是否想清楚转方向,尽力替我分析利弊还是让我挺震惊的,毕竟都没有其他交集。

辅导员接触的不多,但是因为考研一战没上岸,档案要暂时存在学校,后续调档的手续都是辅导员帮忙处理的,每次找几位辅导员几乎是秒回,二战进入复试的时候,辅导员为了政审表格,当天进学校帮我找领导签名,谢谢机动学院的辅导员。

毕业设计的老师人也巨好,虽然只是本科的毕业设计,但是老师从前期开题到组会到每次答辩都花心思,课题也是很好的前沿课题,老实说我什么也不会,老师的研究生全程护航,谢谢他们。

4 )闵行校区真的很偏:

周围真的很无聊,进城真的很累。

最后宿舍是四人间,供水时好时坏,食堂经常有人吃出奇怪的东西,夏天到处是反胃的石楠花,可能这些是大学的通病

幸好从来没觉得自己真正的融入过,所以对这些没有太反感,后期也不住宿了,整个过程是得过且过的状态.

本科期间,印象里没有翘过一节专业课,不过成绩只在专业中游,没有涉及到身边真正优秀的人争取后接触到的资源和学习体验.

研究生阶段遇到了不少优秀的人,突然想到如果他们接触了交大的资源可能会发展得更好,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提前离开了学院的毕业晚会,从学院一路走回住处,感叹幸好自己熬过去了,现在想起来,已经好多画面都不记得了。

另外一种观点认为“

个人信息:上交本科毕业生,CS (计算机科学与技术)专业普通班,现不在本校读研。

优点:

某种意义上的面子:

我曾经躺在宿舍2 * 0.8m的小床上无数次想,为啥当初会来呢?

答案是:在大多数人眼中,这就是一所top3的学校。

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只有复交浙三所,而且既然都已经考了足够的分数,为啥不去更繁华的上海呢,浙大就被pass掉了;

个人好像不太适合学文科这样弯弯绕绕的,不适合复旦,只能选工科,那也自然选交大了。

不管怎么说,来了上海,来到了top3,和大人物成为校友(不清楚的可以自搜上海交通大学知名校友),对于来自小地方的做题家有着别样的吸引力,我当初确实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。.

(大都市)带来的快乐:

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,无愧于魔都之称。

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,展会,有陆家嘴三件套,周围就是很多人梦中的江南之地,完全可以在周末坐个1 ~ 2小时的动车,奔向苏州,杭州,南京,扬州等等等等名字里就带着江南风味的城市,尤其是当下远程办公可行,你完全可以在江南的某小镇里写一周的毕业设计(这就是我当初所幻想的),再被导师催进度的时候再回去。

不错的食堂:

它是有四餐(第四餐饮大楼)这样的全国前列的食堂的,除了三餐比较拉,其他的餐厅其实都还不错。

周围外卖的选择也还算丰富,如果想躺平平的话,完全可以点一周的外卖,在床上打原神(举个例子,我不打原神),只等外卖到了,下床去宿舍楼下拿;

再懒一点完全可以叫舍友上完课帮你顺手带回来顺便递到床上。

nice的人:除了极少数卷到极致的人,大多数人的人品还是真的很好的,个人感觉只要打破隔膜,比如说一起开始做一个项目,坐在一起吃顿饭,其实会发现周围都是挺好的人(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)。

带项目的学长学姐也是愿意解答问题的,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交大传承了。

比较舒服的保研/考研面试: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大学的一致操作,不是交大独有,就是碰到自己学校的学生过了线,只要不是太离谱(完全没有半点科研经历那种),只要不是面试的时候打老师,基本上都会给过的,这点也是国内高校对于自家学生的温情所在。

比较充足的实习时间(对于cs专业,其他专业不清楚):

大三下开始其实就很少了,大家都有大把大把时间出去实习、在学校做科研、考语言(托福雅思GRE )准备出国。

缺点:

可能是全国大部分大学的通病——没用的课太多了,培养计划(就是学生要上的那一堆课)真的是一言难尽,而且从来没想过改正,是的,就算一届一届的人证明了这样的培养计划是低效的,是无意义的,只会给学生带来负担的,依旧不曾改正。

还有就是那四门课(思修、史纲,马原,毛概)是闭卷的,我觉得没有闭卷的必要,这个是算学分的,要是想保研、想评奖学金,那真的要努力学好这四门课

不太给力的GPA (分数的一种体现方式,国外比较看这个)算分方法:

一般本科就三个出路:保研、出国、就业。

不幸的是,由于交大的算分方式并不友好,导致算出来的GPA并不高,可能相同的分数(87分均分),交大算出来可能是3.7 / 4.3,浙大算出来是3.9 / 4.0,导致出国的同学平白无故矮相近层级的学校一头,带来了极大的申请劣势。

在复交浙三所里,大概是浙>交>复,是的,复旦算分可能还不如交大,导致申请出国的战绩并不是很理想。

可能有的人说:GPA对申博士没啥影响,但是我要说了,很多像我这样普通的同学,可能就是要靠GPA去申请国外的学校,要去给企业投简历的,这时候遭到了“母校”的背刺,不好受吧?

死气沉沉的专业课:某种意义上,交大的cs专业课是真的稀烂,当然很多电院其他专业也差不多。

老师拿着过时很久的教材,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给你讲从未接触过的知识。

单一的方向:

交大的CS还是以AI (人工智能)为主,其他方向的老师感觉几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,我由于对ai不感兴趣,所以选择面很狭窄,尤其是cs专业某些方向是彻底废掉了,比如说CG (计算机图形学),导致可能对这方向有点兴趣的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该领域前沿的机会。

床太小:

宿舍2 * 0.8m的床大概是够一个人躺开,但无法翻身的程度,就是躺下来以后你的左右手稍微打开一点弧度就碰到两端的边缘了。

怎么说呢?

提前适应鸽子笼生活?

还好宿舍也只是提供个睡觉的地方。

比较明显的成绩鄙视链:与很多校友所说的一样,辅导员(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方面和一些生活的零散事情,并不负责实际教学)的话,某种意义上看不起成绩排在后30%的同学,某些比较牛的同学可能偶尔会无意中透露出对于吊车尾同学的不屑,但是人家当初很多也是实打实用分数考进来的,教成这样,交大多少得沾点责任。

对内向+没有认识学长的同学的艰难:

我是来自小地方的,往上有学长但不是同一个专业,也就是说在学业道路上,我是得不到半点指导的,没有清晰的时间线,不知道某个时间点该开始干啥事(比如说要开始准备某个比赛、要开始准备英语准备出国),也没有得到一些课程的指导(对于某些做项目的课程,基本上拿到一份往年实验报告,就能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完成这个课程项目了,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踩坑时间)。

我是大学入学才敲下第一行代码的,加上我也是比较内向的,所以我也是走了很多的弯路,才基本学会了cs的基本知识。

地址太偏了:

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其实是在闵行区(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)的,大概离市区(徐汇区、黄浦区、南京路等地)一个半小时起步,如果你在这些地方实习,大概率要租房的,要不然坐地铁站上一个小时,而且是天天罚站,不是一两天的。

我的亲朋好友都满怀羡慕地问我:你觉得上海如何呀?

我总是一笑而过说很好很好,其实我连真正的上海都没去过几次呢,闵行校区差不多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县城,要去市里得先去到最近的地铁站(离学校1.5km大概),坐地铁到城市边缘的莘庄,再转地铁进城。

我的小地方离省会城市还蛮近,大概50km,一小时可达,也就是说我从学校去市中心,比我家到省会城市还要花时间,我还有何面目说自己在“上海”念书呢?

总结:生活上真不错,只是我命苦没有遇上好时候,在封校期间度过了很多挺宝贵的大学岁月,现在入学没有遇上太大变故的话,生活应该滋润的。

学业上:

愿意来的话,靠自己,莫要对名校的教学质量产生幻想。

你们觉得呢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Top